向先進學習、與楷模對標,不斷自我完善,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有效路徑。《論語·里仁》有言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意思是,見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學習與之看齊,見德行有虧或做事有誤之人要反省檢視自身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。
以人為鑒方知不足,見賢思齊才能進步。賢者像是一面鏡子,經常照一照,可以找準差距、認清不足,明確自我提高的努力方向;賢者又像一座燈塔,經常望一望,就有了人生奮斗的目標、比學趕超的方向、砥礪成才的動力。見賢思齊落到具體行動上,就是走近賢者,學習賢者,并將賢者的精神發揚光大。
見賢思齊,前提是親賢慕賢。只有從心底對賢者懷有傾慕之情,愿意向賢者靠攏、跟賢者接近,然后才能學有榜樣、趕有目標,從賢者身上汲取力量,不斷提升自己。史料記載,南北朝時期,呂僧珍很有學問、才干卓著,并且為官清正廉潔,做事不徇私情。宋季雅非常仰慕這種賢官,便買宅與其為鄰。兩人在交往中,呂僧珍也發現了宋季雅之才,便舉薦他為衡州刺史。宋季雅果然不負所望,在地方頗有政績。
見賢思齊,關鍵是比賢學賢。所謂“思齊”,就是要以賢者為目標指引前進方向,用賢者精神感召自己、用賢者事跡激勵自己,并確立“成為這樣的人”的理想和志向。明朝于謙少年時期非常仰慕文天祥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氣節,他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座位一旁,每當讀書困倦時,便以偶像的故事來鞭策自己。他為文天祥寫下這樣的贊詞:“殉國忘身,舍生取義,氣吞寰宇,誠感天地……我瞻遺像,清風凜然。”后來,他出仕入朝,保家衛國,成為像文天祥一樣的英雄。而清代的林則徐被文天祥、于謙的精神深深打動,一生以他們為榜樣,堅守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的信念,把滿腔熱血賦予家國大義,成為民族英雄,名垂青史。
見賢思齊,落腳是舉賢尚賢。《墨子》有云:“尚賢者,政之本也。”尊重推崇賢能的人,任用品行高尚、能力突出的人,這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。唐代《貞觀政要》提出:“今所任用,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。”德行學識乃賢之標準,以此選人用人,則能發揮導向引領作用。《戰國策·燕策》記載:戰國時期,燕國實力較弱,燕昭王為賢臣郭隗建造房屋,并拜他為師。此舉讓天下人看到了其禮賢下士之心,樂毅、鄒衍、劇辛等一眾賢人紛紛投奔、輔佐,燕國日益富強。正所謂:“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,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。”通過發揮賢者的典型示范作用,以一帶多,形成學賢比賢的良好氛圍,擇善而從的人和事就會多起來。
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,“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”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見賢思齊,就是把榜樣當作思想標桿、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,從中汲取做人做事的“營養”,在堅守初心使命上思齊、在干事創業上思齊、在爭作貢獻上思齊,把對榜樣的仰慕之情化為一個個具體目標,起而行之,終生不輟。(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)